五類哭聲,區辨寶寶需求

鄭雅莉助理教授表示,父母的天職很容易去區辨孩子的哭聲需求,根據相關研究顯示,當嬰兒哭泣時,

一般人可以猜對 60 % 寶寶的需求,嬰兒的母親卻能分辨 90 % 嬰兒哭泣的原因。黃清峰醫師也提到,

在澳洲一位音樂家母親 Priscilla Dunstan 曾花了 9 年的時間,研究了 7 個國家,共計 1,000 名 0 ~

3 個月小嬰兒的哭聲,歸納出不同種族、文化的小嬰兒都有下面五大類共同的哭聲,作為爸媽們區辨寶

寶哭泣原因的方法並提供安撫寶寶不讓他哭泣的小撇步。



1. ㄋㄚ、ㄋㄚ、ㄋㄚ… ->我餓了



哭聲:

想像寶寶要吸奶「ㄋ」的口型,但是卻沒有奶可吸,而發出「ㄚ」的呼喚哭聲,串連起自然會發出

「ㄋㄚ、ㄋㄚ、ㄋㄚ…」聲音,哭聲較具規律性。



不哭撇步:

這是由於剛出生的寶寶都會有強烈的吸允反射 ( sucking reflex ),只要把奶嘴或手指放進他的口中,寶

寶就會自顧自地吸了起來,這是他天生求生的本能反應,因此,當他哭泣中合併有吸允的動作時,發出

彷彿:我想喝「奶」的哭聲,聽到這樣規律的哭聲時,也是在提醒媽媽:該餵奶了!



2. ㄛ、ㄛ、ㄛ…->我想睡了



哭聲:

想像你想睡覺時,要打哈欠的動作,並保持這個口型而發出的哭聲,就是小嬰兒表達睡意而發出「ㄛ、

ㄛ、ㄛ…」 ( 或介於ㄛ與ㄚ之間 ) 的哭聲,而且每個ㄛ的音都拉得很長,因為新生兒也會有哈欠反射

( yawning reflex )。



不哭撇步:

當寶寶愈累時,其實愈不容易入睡,因此,當寶寶發出托長ㄛ音的哭聲又合併揉眼睛和打哈欠的動作

時,媽媽就應該趕緊安撫並協助寶寶入睡,免得寶寶愈躁動就愈不容易睡著了。



3. ㄏㄟ、ㄏㄟ、ㄏㄟ…->我好不舒服



哭聲:

當寶寶發出強弱不一的氣音,特別一開始是「ㄏ」的發語音強,而由虛弱的「ㄟ」音結尾,而且哭聲不

規律時,可能是他正在以哭聲表達:我現在很不舒服的訊息。



不哭撇步:

這裡所指的不舒服不一定是寶寶生病了,姿勢不舒服、尿布濕了都可能是造成他不舒服的原因,媽媽

可以檢視寶寶的需求,幫他調整一下姿勢,或者更換尿布。



4. ㄟㄧ、ㄟㄧ、ㄟㄧ…->我肚子脹氣了



哭聲:

當寶寶發出類似英文中 〝air、air、air 〞( 肚子裡有空氣 )的聲音時,又伴隨著身體弓起來,把腳彎

向胸部曲著的姿勢,代表著他的肚子有脹氣。



不哭撇步:

試著讓寶寶趴在媽媽的大腿上,輕輕撫摸他的背部來舒緩他腹部的不適感,或者輕輕在寶寶的胃部( 肚

臍上方、肋骨下方處 )作環狀按摩。



5. ㄟㄟㄟ…->我想要打嗝



哭聲:

連續發出「ㄟㄟㄟ」的短音,正代表著寶寶想要打嗝的訊息,類似台語中所說的「溢起酸」。



不哭撇步:

媽媽可以將寶寶靠在胸前,撐住寶寶的頭來為他拍背。



黃清峰醫師提醒,如果要依此辨別寶寶的哭聲,必須要在寶寶開始哭泣時,就仔細聆聽並辨別其中的差

異,找出原因趕緊安撫寶寶,否則等到寶寶都已經「番不停」,哭得呼天搶地時,不但不容易分別哭

聲,更會讓家長們手忙腳亂。



當寶寶的哭聲混合了上述的多種型態,要用心去發掘其中最常出現的哭聲來回應安撫,如果有些聲音您

的寶寶都不會出現,也不用過於憂慮,這就是每個寶寶的個別差異。



假如真的聽不出來,可邊安撫邊幫寶寶換個姿勢,像是將他放到大腿上或者抱到胸前,然後再試著聽聽

看。當真的無法分辨出寶寶的哭聲時,請媽咪們放輕鬆不必過於焦慮,盡量去安撫寶寶就好,隨著親子

之間的相處愈久,妳一定能了解寶寶哭聲的真正需求。



以上這 5 種哭聲都是 3 個月大前不同文化、種族的小嬰兒最常發出的哭泣型態與呼喚訊息,會有這樣共

同哭聲的情況,黃清峰醫師指出,主要是和 3 個月大前的小嬰兒,很多的行為都是靠天生本能的反射,

還沒有接觸大量人類世界的教導指令有關。



安不安撫學問大:從本能~學習哭泣



鄭雅莉助理教授指出 :



初生寶寶的哭泣多數是為了滿足生理上需求 ( 飢餓、生病 ) 的動物本能,等到他的生理需求被滿足了,

他知道「哭泣是有用的」。



等寶寶大了一些,會以假哭並輔以動作的方式來尋求注意父母親注意,像是舉起小手想要媽媽抱,發

出「咳、咳、咳」的乾哭聲等,由於每個孩子因為天生氣質不同,呈現的方式也不一樣,但是都是在表

達他需要被關注、被愛的心理需求。



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提出,0 ~ 1 歲的小孩,基本上要從和照顧者的互動來建立日後人格及社會關係的表

現基礎,在這個階段如果孩子能受到完善的照顧,感受到生、心理都能夠被滿足,以後就會發展出信任

的性格特質。鄭雅莉助理教授提到,嬰兒會了解發出訊號時,能被大人滿足,就是信任人的第一步;相

反地,如果飢餓、不舒服卻不被在乎,孩子日後可能會產生不哭泣的不信任反應,或是退縮的人格。不

過,也有人認為,當孩子哭泣時不斷地給予滿足,會造成日後容易依賴的心理。



鄭雅莉助理教授表示,照顧者應該仔細去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,做些簡單的觀察紀錄,如:什麼時候

哭、哭多久、最後是怎麼不哭,透過每日的觀察紀錄,試著找出最有可能原因去解決。如果寶寶真的是

因為不舒服而哭泣,就應該要好好安撫及處理,若孩子一直是以假哭的方式來呼喚大人,這時父母親應

依對孩子的了解,隨著孩子的發展,找出親子間的相處默契,不同階段也需要不同的方式紓緩寶寶的哭

鬧情緒,適度滿足心理需求,才能建立孩子的獨立性。



5 大哭泣原因



張瑞雲護理長指出,1 歲以內寶寶容易哭鬧主要是下面五大類原因,找出寶寶哭鬧的原因並加以改善,

才是最有效的哭鬧安撫法。



原因1. 身心理需求:我需要爹地媽咪



小嬰兒哭泣的原因不外乎是肚子餓、尿布濕了、需要被照顧者抱起等需求,如果是因為以上的原因而哭

泣,通常只要滿足了孩子的需求,例如:小嬰兒單純需要被抱,抱起來哄一哄就不哭了,換上乾淨舒適

的新尿布,能夠針對他的需求去安撫他,通常 2、3 分鐘後寶寶就不再哭泣( 先天特殊氣質的孩子則不

然 ),張瑞雲護理長表示,3 個月內的寶寶最好安撫,等到寶寶愈來愈大,他的需求也愈來愈多,哭泣

的情況就需要家長更費心地去觀察。



原因2. 身體出了狀況:我生病了



張瑞雲護理長建議,嬰兒的哭鬧都應該盡量去安撫,如果發現滿足了所有的生心理需求,寶寶仍舊哭個

不停,持續哭泣達 15 分鐘以上,家長就應該高度懷疑寶寶是不是有便秘、脹氣、拉肚子等腸胃道問題

的困擾,而導致 1 歲內嬰兒哭鬧不休多為腸胃道的疾病,其中又以「腸套疊」和「腸絞痛」最常見。



常見病症:腸套疊與腸絞痛



腸套疊



好發對象:

黃清峰醫師指出,腸套疊屬於嬰幼兒急症,嚴重程度可能會危及生命,3 個月 ~ 6 歲的嬰幼兒都可能發

生腸套疊,特別容易發生在原本很健康、也不太哭鬧的寶寶身上。



發生原因:

因為腸子套進本身的腸管之中,剛開始並不會痛,但是會因為影響血液循環而使組織腫脹造成腸子阻

塞。



症狀與治療:

這時候寶寶都會痛得很劇烈,停歇時間很短,膝關節會彎曲,如果不及時去解決,會持續劇烈大哭且不

停歇,哭鬧不安的程度會讓大人怎麼抱怎麼哄都完全無法安撫,且合併淚流不止、臉色發白、腹脹、吐

奶( 甚至是吐膽汁 )、排便型態改變等其中一項症狀,此時應該立即送醫。若寶寶持續哭鬧到呈現無力

感的狀態就非常危險,當在病發 12 小時內寶寶有解血便的狀況時,一定要盡速進行灌腸或手術治療,否

則會引發腸子穿孔、或腹膜炎等危急生命的狀況。



腸絞痛



好發症狀:



在哭聲方面,3 個月內的嬰兒忽然 的哭泣,先是慢慢哭,之後哇哇大哭,斷續哭好幾個小時,之間甚至

可能停個 1 小時,每天持續 15 分鐘以上的哭泣且安撫無效的狀況如果持續 2 ~ 3 天以上,就可能是嬰

幼兒腸絞痛的徵兆。



在生理方面,除了嘴巴周圍較白一些,臉部都是脹紅的,肚子通常摸起來脹脹緊緊的,身體會曲向肚

子,手腳比較冰冷,手掌緊握等症狀。 張瑞雲護理長表示,腸絞痛多會在固定的時間發生,媽媽可以細

心觀察寶寶是否都固定在晚上或是下午的某段時間內哭泣,腸絞痛的哭聲極大且聲音較尖銳,寶寶會

「嚎啕大哭」,甚至可以用淒厲來形容,無法被安撫停止。



發生原因:

黃清峰醫師指出,造成嬰兒腸絞痛的原因目前在醫學仍無定論,推測和牛奶蛋白過敏、腸胃發炎、乳糖

不耐症、腹脹與照顧者互動情形不佳等情形有關。



處理方式:

將寶寶抱起,面朝下,在大腿上擺個溫水袋,讓寶寶肚子靠在溫水袋上,或者幫寶寶在肚子上擦點驅風

藥來按摩,將有心理安撫的作用,家長也可以試著以棉花棒沾凡士林,輕輕地在寶寶的肛門口點一點來

刺激肛門排氣排便,因為腸絞痛在排氣或排便後不適感便會停止。嬰兒腸絞痛通常在 3 個月大之後會轉

好,對寶寶的生長發育不會造成太大影響,所以沒有立即就醫的需要,只是父母不要因此而累壞了。



另外,張瑞雲護理長叮嚀,呼吸道中有分泌物,例如:鼻塞或呼吸道有痰造成呼吸道不順暢時,寶寶也

會用哭泣的方式來反應,不過此狀況較為少見。其他像是發燒以及穿太多衣物都會因為體溫過高而造成

身體不適,導致寶寶不易入睡而哭鬧。



黃清峰醫師提醒,門診中也曾發現寶寶疝氣、蚊蟲咬傷、睫毛掉進眼睛裡、別針彈開刺進寶寶肉裡等原

因而造成寶寶哭泣,因此建議家長在送寶寶就醫前,可在家中先將寶寶的衣物脫下,觀察身體上有無異

狀,確定無異後再送醫。



原因3. 天生氣質愛哭泣



在爸媽盡力地安撫寶寶的生心理需求,且醫師也排除生病的可能,但是寶寶哭鬧不休的情形仍舊讓照顧

者束手無策時,張瑞雲護理長表示,這多半和孩子的天生氣質有關。鄭雅莉助理教授也提到,氣質因素

多半在寶寶 1 歲後才比較容易被觀察發現,照顧者不需過度自責,而是在了解寶寶的情況後,用適合他

的方式來照顧,幫助寶寶適性發展,才是正確的態度與觀念。



原因4. 不適應新的照顧者與安置環境



小嬰兒也會產生分離焦慮的心理,環境與主要照顧者的改變最容易引發寶寶的分離焦慮,而這麼小的嬰

兒最直接反應,就是以哭泣來表達。像是居住環境( 主要照顧者的照顧環境 )、變換環境、溫度變化

( 太冷或太熱,維持室溫 26 ~ 28 ℃ ),其他還有,衣服包太多太熱,再加上肢體活動度被限制,也

會以哭鬧的形式來表現。



3、4 個月大的 baby 分離焦慮最為明顯,因為寶寶這時已經能夠認得主要的照顧者( 多半是媽媽 ),

當主要照顧者轉換為醫院的護理人員,因為護理人員的照顧模式和家中的照顧者不同,小嬰兒對於護士

阿姨抱的方式、呼喚的聲音、身上的氣味與安置的環境突然改變而產生不適,所以,安撫效果通常都不

佳,需要一段時間( 2 ~ 6 天不等 )來適應。



寶寶 9 個月大以後,對主要照顧者更熟悉時,開始進入到一種怕生的階段( 也是俗稱的無尾熊寶寶,

換人抱可是會大哭大鬧 ),若此階段主要照顧者換成護理人員,且經過一段時間仍無法適應時,還可能

會請主要照顧者到醫院來陪伴孩子,讓他更有安全感,因為小嬰兒的分離焦慮是相當正常的表現,只是

從 3、4 個月大 ~ 1 歲半的階段他會以哭鬧來表現,所以「哭鬧」只是寶寶表現焦慮情緒的一種方

式,至於大一點的孩子表達分離焦慮的方式可能就是直接說:「我不要」。



此外,不適應的睡眠環境也會導致寶寶特別愛哭泣,這是由於睡眠型態會影響到寶寶的活動,如果寶寶

一直睡不好,他清醒的時刻就比較多,這樣一來,一直被侷限在小小空間的寶寶只能用哭鬧的方式來表

達不適以引起大人的注意,所以,家長要注意不要把孩子安置在嘈雜的環境中,免得孩子因為睡不好而

有哭鬧的情緒表現,並盡量配合孩子的作息,讓孩子在固定的環境與時間來入睡。



原因5. 安撫方式的不適應



因為每個寶寶在哭鬧時所期望被安撫的方式不同,所以當家長在排除了疾病的可能性與改善寶寶周遭環

境之後,應嘗試觀察寶寶的反應,找到一個最適宜他的安撫方法。張瑞雲護理長表示,當寶寶住院時,

護理人員會詢問照顧者平常在家都用什麼方式來安撫孩子的情緒,包括:都怎麼抱寶寶、怎麼餵奶、習

慣提供什麼樣的物品來安撫寶寶等,盡量讓住院時的照護和家中一致。



媽媽的安撫方式也可能會讓寶寶因為不適應而哭鬧,例如:因為忙碌的關係,當寶寶哭泣時僅和他說

話,而忽略了有些時候寶寶是需要被抱起,以輕拍、輕搖或是抱著他走動等方式,來舒緩其哭鬧情緒。

有些寶寶在哭泣時則會希望照顧者來看一看他,和他說說話,感受到有人在身旁陪伴他的感覺,這時如

果能在嬰兒床邊安置有聲音或者是會轉動的裝飾玩具,營造出有人陪伴的感覺與情境,也能轉移寶寶的

哭鬧情緒。



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yu07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