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發覺自己有了孩子之後,
如何教養他對於我們就是個很重大的課題,
雖然他現在還小,
但我們卻希望可以讓他學習到更多......
同樣的也希望身為父母的我們能給他更多......

最近在看的一本書,
大腦從我們一出生時就開始不斷在學習與吸收不同的訊息,
因此週遭的人與環境是非常重要的......
而運用腦子的方式不同也會讓每個人學習的方式有所不同,
大腦對於我們是如此的神秘,
從這本書中可以了解到學習的歷程和學習的方法...


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一部分的內文囉!

精采內文試讀

天生思考家不思考

演講過後,一位憂心的老師詢問我:「現代的孩子,為什麼不會思考?」這個問題,像顆小石子投進湖心,在我腦內激起一圈圈漣漪,慢慢浮現一些場景……

我們常可以看到許多爸爸、媽媽謹守教育專家的建言,把親子共賞共讀的閱讀計畫,在家裡努力實踐。每天晚上,總有一個人會認真的扮演說故事的角色。然而,聽故事的小傢伙,卻有自己的想法和行事作風,老是不肯乖乖跟著故事情節前進。

每當故事情節轉折時,小傢伙總會冒出一大堆令人莫名其妙的「為什麼」,而這許多為什麼,就像柏油路上大大小小的石塊,讓一心想把故事列車快速駛入終站的父母,逐漸喪失耐性。於是,父母對孩子下了最後通牒:「好好聽故事,不要問問題。」

許多被生活重擔壓得快喘不過氣來的父母,週休二日還要拖著疲憊的身心,盡責的帶孩子上山、下海,參觀動物園、博物館、美術館等,努力拓展孩子的視野,豐富他的經驗、知識,增進他未來的競爭力。但是,精力充沛的孩子卻總是不按牌理出牌,例如,在美術館這種充滿文化氣息的地方,竟然冒出:「為什麼這些雕像都沒有穿衣服?」諸如這類上不了檯面的詢問。於是,大人生氣的對孩子說:「以後不可以問這麼愚蠢的問題。」

歲月不斷流逝,當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學業至上的教育體系就學後,偶爾冒出有如白日夢的怪點子,總會被大人無情打壓,或勸誡:「拜託!請你專心讀書,準備考試,不要滿腦子都是那些莫名其妙的東西,好不好?」

漸漸的,孩子的白日夢消散無蹤,千奇百怪的點子也不再冒出。聰明的孩子知道:要標準答案時,就直接問老師;生活遭遇疑難雜症時,就找爸爸、媽媽化解。孩子、大人皆大歡喜之後,我們卻又要問:「現代的孩子,為什麼不會思考?」

物競天擇的腦內世界

當嬰兒急急忙忙的離開媽媽肚子,向這個新奇的世界報到時,他腦內擁有比任何成人還要多、還要急切想接收訊息,和其他腦神經元搭上線的十兆腦神經元。

嬰兒出生後,因環境中聲光視覺的刺激,家人的親密擁抱和溫馨的照料,使得受強化的神經元,如同雨後春筍,欣欣向榮的伸出突觸,與周邊的神經元友好親善,順利搭上線,密密織起一片腦神經網路,為未來的學習、生活,做最好、最周詳的預備。

諾貝爾獎得主愛德曼,不但是位傑出的醫師,更因他對生物細胞的發現,而成為諾貝爾獎得主的腦神經科學家。他的研究指出:正在發展建構中的腦子,因生活環境所給予的學習刺激,正同步進行「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」的刪除、強化工作。

我們每個人的腦袋瓜裡,大約擁有十兆的腦神經元和錯綜複雜的神經網路,就像組織龐大、過度耗用資源的公司。公司為了減少無謂的浪費,達到最有效能的運作,必須不斷審視、精減成本。想當然耳,最先被裁減的是冗員;盡力保障的,則是效率高、配合度佳、耐力十足的員工。

咱們的腦袋這個大公司,運作原理也相同。那些平日沒有被善用的腦神經元,一旦腦子啟動淘汰機制,立刻就被刪減、淘汰。那些每日不可或缺,經常被運用的腦神經網路,不但會保留下來,還會被層層髓磷脂細心包裹,以確保不被刪除。

孩子天生是思考家

腦,最原始的機制是求生存。人類的腦子,更是把生死存亡的競爭機制發揮極致。

看似無知又無助的嬰兒,那顆好奇、求知的種子,在媽媽肚子裡已偷偷起跑,默默運作。出生後,他們準備充足的腦神經元,就像全面啟動的雷達,用聽覺、視覺、味覺、嗅覺、觸覺,努力收集、整理、歸納出對自己生存有利的訊息,並織起可以兜住知識的思考網路,以便讓自己具備生存競爭力。他們通常使用敏銳的觀察力、一千零一個「為什麼」,來讓腦子的思考網路,伸展得更廣、更遠、更細密。

可惜,大人們通常要孩子遵守「有耳無嘴」這類教條,或者隨時奉上「標準答案」這種捷徑,阻撓他們胡思亂想。難怪孩子腦內的好奇探索欲、思考求知的種子,在長期壓抑下,逐漸凋零、萎縮,終至死亡。

二十一世紀是著重創意、多元、觸類旁通且獨立思考的新紀元。大多數父母莫不擔心自己的孩子少了生存、競爭技能,卻不經意的日復一日扼殺、壓抑孩子原生且最豐沛的天賦。

孩子是天生的思考家,倒底是誰把他變成一個不願思考、懶得思考、不懂思考,也不會思考的未來世界主人翁?

當左腦型老師遇見右腦型孩子

勤勤,從小就是爸媽的榮耀,家族的人提到她,都會豎起大拇指,大大的誇讚一番。她不僅考試都拿第一,而且循規蹈矩,沒有人能把她擠下模範生寶座。所有需要背的課文、方程式、年代、事件、人物、地點,不管是不是已經融會貫通,她都可以鉅細靡遺的硬塞進自己的小腦袋裡。

有了這個「會讀書」的特異功能,她就像搭乘直達車般,一路順利的通過大大小小的考試,跨越層層關卡,輕而易舉達成她的志願──成為一個傳道、授業、解惑的老師。

當勤勤執起教鞭,踏上講臺後,很快發現理想與現實之間有鴻溝,需要架起橋梁。例如:她從小看不慣整天插科打諢、沉溺在想像世界、不知發憤圖強、虛擲光陰的人,對於這些同學她通常敬而遠之。可是現在面對自己班上的學生,就沒辦法用「眼不見為淨」的策略,來讓自己的情緒與心理保持平衡。

第一個面臨考驗的是,班上那群「毛毛蟲」學生。那幾個孩子每天像是有毛毛蟲在身上爬一樣,上課老是不安分的在坐位上扭動,或把玩著物品,或撥頭髮、摳指甲、撕紙條、耍筆、坐兩腳椅……這對一向讀書、上課是眼觀鼻、鼻觀心,猶如老僧入定的勤勤老師而言,實在難以忍受。於是,勤勤老師嚴禁上課有任何聲響、動作,來干擾她的教學情緒。

勤勤老師是「勤能補拙」的實踐者,認為讀書人應充分利用「寶貴光陰」,而且相信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」,於是每天規定一籮筐的功課;只是開學沒幾個星期,班上開始出現「健忘先生」、「失憶小姐」,不是常常漏抄聯絡簿,上演聯絡簿失蹤記,就是發生立可白塗改事件,讓一向「奉公守法」、記憶力超強的勤勤老師氣得快抓狂。

勤勤老師一向平順無波的生命,第一次感到束手無策,每天都在苦苦思索,如何進行下一波的改造計畫。

於是,她嚴懲那些沒好好完成抄寫功課的學生,下課留在教室裡補抄,剝奪這些有「健忘症」的孩子課後打球玩樂、交友聊天的「權益」,希望記憶在權益受損的情形下,能快快回復,讓教室的學習秩序能像高鐵般,安全又快速的奔馳。

腦內運作原理左右不同

勤勤老師的行事風格是屬於左腦型思考的人,而那群「毛毛蟲」學生是屬於右腦型思考的人,勤勤老師的立意雖好,卻不一定能收到預期效果,因為違反了腦內運作原理。

有人說,偏重左腦學習的人比較聰明,因為他們在校成績耀眼;也有人說,偏重右腦學習的人比較優越,因為他們在職場上的創意滿天飛,似乎有用不完的靈感和精力;也有人說,左右腦均衡並用的人,才是最聰穎的群體,因為他們都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出類拔萃。到底哪一類型的人比較聰穎呢?

其實,一般大眾所謂的左腦型、右腦型、左右腦並用型,只關係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和學習風格,與一個人的智商高低、聰明與否一點關係都沒有。

偏重左腦學習的人,他們學習的時候,喜歡有明確、可確實遵循的規範,偏好有標準答案的讀書和考試方式,獎杯、獎狀、名次、考上好學校、不要辜負父母師長期許,對他們具有實際鼓舞作用,因此,他們在學校通常是師長和父母眼中品學兼優的好學生、乖孩子。

偏重右腦學習的孩子,通常是屬於「毛毛蟲」一族的孩子,偏愛動手操作,必須透過親身體驗做為學習管道,當書本裡的知識與生活實際運用結合時,才能引發學習動力和成效。最抗拒一成不變的反覆抄寫,沒有理解之下的強行記憶。最無法忍受被硬性規定,不能作多元思考的運作模式。

左右腦均衡並用型的孩子,就是那種老師、父母眼中認定空具有聰明才智,卻只肯做選擇性學習的孩子。對自己有興趣的科目和主題,有鐵杵磨成針的耐力和求知欲;對自己不感興趣的科目,卻可以輕易放自己一馬。不管旁人如何為他們著急、擔心,他們還是老神在在,用自己的步調和方法,努力為自己傾心的知識扎根。

學習方式的磨合

勤勤老師教室裡的主要問題是:一個極度偏重左腦學習型的老師,碰上偏重右腦學習的孩子,互動時所擦撞出磨合的痛楚。解決方法其實不難:首先,老師要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,可以用小組討論、遊戲、動手操作等方式,以及引用生活運用的實例來做補充、複習,取代由老師單向、靜態的授課方式。出回家課業時,把一成不變的抄寫的功課減少,改運用口頭報告、繪圖和觀察、實驗來豐實。

其實,在學校一直被歸屬於不認真讀書、調皮搗蛋的毛毛蟲一族,往往是最珍惜情感、最重義氣的孩子,就如一位老師曾感嘆說:「為什麼畢業後會拎個小禮物,回學校看老師,找老師談天說地的都是以前班上的搗蛋分子呢?」只因不管在學習或是處世,他們都是用感覺來反應,最「惜情」的感性一族哇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yu07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